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6 角 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学实录(新版)华东师大版.docx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6角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学实录(新版)华东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6角2角的比较和运算。
主要内容包括: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比较,角的运算(包括角的加减、角的和与差、角的补角和余角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角的比较和运算。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角的比较和运算,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感知和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角的性质和运算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3.增强几何直观: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的观察,提升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概念,对直角、锐角、钝角等有基本的认识,并具备初步的几何图形识别能力。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图形和几何问题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数学基础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在几何图形的识别和空间想象方面表现较好,而有的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上可能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直观操作,有的则更倾向于逻辑推导。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角;二是逻辑推理能力不足,难以进行角的加减运算;三是空间想象能力有限,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角的形象。此外,学生可能对角的运算规则记忆不牢固,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错。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角的分类和性质。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比较和运算角,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角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如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角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角,如直角、锐角、钝角,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定义和分类。
2.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进一步探索角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授角的比较方法:
-介绍角度的度量单位,如度、分、秒。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使用实物教具,如量角器,演示如何测量角度。
2.讲授角的运算规则:
-介绍角的加减运算,强调同位角、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通过板书和图示,展示角的加减运算的步骤和示例。
-引导学生练习简单的角加减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3.讲解角的性质:
-介绍角的平分线、垂直线等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角的性质,如相邻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角的性质。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角度测量游戏: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量角器和几个不同形状的角。
-每组学生轮流测量角的大小,记录在纸上。
-小组内讨论,找出最大和最小的角,并说明原因。
2.角的加减运算练习: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角的加减运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角的性质探究:
-学生观察图形,找出符合条件的角,如补角、对顶角。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角的性质,并分享给全班。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举例回答:请说明如何比较两个锐角的大小。
-学生可能回答:通过量角器测量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它们的度数。
2.举例回答:请解释补角和余角的关系。
-学生可能回答: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为180度,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为90度。
3.举例回答:请说明如何找到一个角的补角或余角。
-学生可能回答:如果一个角是30度,它的补角是150度,余角是60度。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比较、运算和性质。
2.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请说出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疑问。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角的度量工具:介绍不同类型的量角器,如半圆形量角器、三角板量角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来测量角度。
-角的几何应用:展示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中角的性质和关系。
-角的变换:介绍角的平移、旋转、翻转等几何变换,以及这些变换对角的影响。
-角的数学史:简要介绍角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