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4 火烧云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象的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火烧云的美丽景色。本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美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审美素养;通过品读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细致入微,培养观察能力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树立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自然景物描写的相关课文,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基础。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如云彩、雨、雪等,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自然景观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喜欢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课文内容。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时,可能因为词汇量不足而难以准确表达;在品读课文时,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复杂句式感到困惑;在写作时,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景象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此外,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和表达方式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针对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火烧云的形成和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自然景物的经验,激发思维。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火烧云带来的景象,提高参与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火烧云的美丽景象。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火烧云的知识。
3.实物教学:引入火烧云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手触摸或观察,加深印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火烧云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火烧云的美丽景象。
2.提问导入:观看完毕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火烧云?它像什么?”
3.引入课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火烧云》。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语气和节奏,感受火烧云的美丽。
2.分析课文:讲解火烧云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作者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3.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如“绚烂”、“变幻莫测”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观察自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如夕阳、彩虹等,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
2.绘画创作:让学生以火烧云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发挥想象力,描绘火烧云的美丽。
3.口语表达: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火烧云的景象,用口语描述出来,其他组员猜猜是哪一种景象。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火烧云的形成原因:学生举例说明火烧云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气压、湿度等。
2.讨论火烧云的特点:学生分享观察火烧云的经验,如颜色、形状、动态等。
3.讨论作者的情感:学生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赞美、喜爱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火烧云”、“变幻莫测”等。
2.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火烧云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3.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种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流程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火烧云的形成原理
-火烧云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温度等因素有关。
-火烧云多出现在夏季,尤其是在晴朗的午后。
2.火烧云的特点
-形态多样: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如棉花糖状、火焰状、云朵状等。
-颜色丰富:火烧云的颜色多变,从淡红到深红,再到金黄,色彩斑斓。
-动态变化:火烧云会随着时间和天气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作者对火烧云的描写技巧
-观察细致:作者对火烧云的形态、颜色、动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语言生动: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将火烧云描绘得栩栩如生。
-情感真挚:作者对火烧云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火烧云”:作为课文主题,学生需理解其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