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技术与护理.pptx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技术与护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本演示介绍其核心技术与护理要点。通过正确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全面的术后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作者:
目录介绍PCI的定义、历史与适应症手术技术操作流程、器械选择与关键步骤护理管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康复与随访并发症预防与长期健康管理
什么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定义PCI是采用经皮穿刺方式,通过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的微创手术。这种技术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目的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源性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
PCI的发展历史11977年安德里亚斯·格伦登希医生首次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21980年代PC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31990年代冠状动脉支架技术问世,大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421世纪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使PCI疗效显著提升。
PCI的适应症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70%伴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1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状态下发作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特殊情况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伴冠脉病变
PCI的禁忌症绝对禁忌症无保护左主干严重病变活动性出血严重造影剂过敏终末期疾病预期生存期短相对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血小板减少广泛的三支血管病变考虑风险获益比高龄(85岁)严重合并症复杂病变解剖结构凝血功能异常
PCI的术前准备患者评估全面评估心功能状态详细了解既往病史评估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标志物、血脂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冠脉解剖结构术前用药抗血小板药物预处理他汀类药物负荷量肾功能不全预防措施
PCI手术室设备要求监护系统实时显示生命体征高分辨率X线设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影像处理工作站冠脉三维重建与定量分析造影剂注射器精确控制注射速率和压力基础设施正压层流系统、急救设备
PCI手术团队组成介入心脏病专科医生主刀医师负责整个手术过程助手医师协助导管操作护理人员手术室护士负责器械准备巡回护士记录手术过程技术支持人员放射技师操作X线设备麻醉师准备应对紧急情况后勤保障设备工程师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药剂师提供必要的药物支持
PCI手术基本流程动脉穿刺通常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建立通路导丝和导管插入引导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导丝通过狭窄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注入造影剂显示冠脉解剖评估病变性质和程度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球囊预扩张病变支架精确释放至病变处
动脉穿刺技术穿刺部位优势劣势股动脉穿刺血管直径大,操作空间充足出血风险较高,需卧床时间长桡动脉穿刺出血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血管痉挛风险高,操作难度较大尺动脉穿刺桡动脉不可用时的替代选择技术难度高,使用频率低
导丝和导管的选择导丝类型亲水涂层导丝:通过迂曲病变普通导丝:一般性病变硬导丝:通过钙化病变CTO专用导丝:慢性完全闭塞导管种类引导导管:提供支撑力造影导管:显示冠脉解剖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病变支架输送系统:精确释放支架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1造影剂选择低渗或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标准造影投照左冠状动脉至少4个标准体位病变评估分析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和特征注意事项控制造影剂用量,预防肾损伤
球囊扩张技术球囊种类半顺应性、非顺应性、切割球囊和评分球囊等多种类型
支架植入技术支架选择根据病变长度和血管直径确定支架尺寸定位释放精确定位支架覆盖整个病变段支架扩张适当压力下充分扩张确保支架贴壁效果评估造影确认支架位置良好无并发症
特殊病变的处理技术分叉病变主要策略包括:单支架技术(临时气囊扩张)和双支架技术(T型支架、Crush技术)。慢性完全闭塞(CTO)采用前向穿透、逆向穿透或混合技术。需特殊导丝和微导管支持。钙化病变可能需要旋磨术、切割球囊或高压非顺应性球囊预处理。高度扭曲病变选择柔软导丝,避免直接支架植入,考虑预扩张。
术中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急性血管闭塞立即识别:造影显示血流中断紧急处理:再次球囊扩张必要时:额外支架植入药物干预:GPIIb/IIIa抑制剂冠状动脉穿孔分级评估穿孔严重程度轻度:延长球囊充盈严重:覆膜支架植入紧急:心包引流准备心律失常缓慢性:阿托品或临时起搏快速性:药物转复或电复律维持循环稳定性处理潜在诱因
PCI术后即刻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每1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识别心律失常穿刺部位观察检查有无出血、血肿或搏动保持压迫敷料干燥完整疼痛管理评估疼痛性质、部位和程度区分穿刺部位痛与心绞痛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尿量确保肾功能正常静脉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
PCI术后24小时内护理要点6-8小时卧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