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FK 2024A013 绿色食品(蒜)绿色防控技术规范.docx
PAGE11
GFFK2024A013
绿色食品(蒜)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生产概况
蒜属于百合科、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同时也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营养和保健功效。在我国,蒜的种植面积约1013万亩,其中,山东、河南、江苏的种植面积分别超过300万亩、200万亩和100万亩,其他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云南、四川等省份,其中云南独头蒜种植面积接近50万亩。蒜以露地种植为主,也有极少量的设施栽培。大蒜在生产过程中有多种不容忽视的病虫害,其中重大病害6种(类),重要虫害2种(类),也有多种不同种类的杂草造成为害。目前生产上仍存在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不完善、防控效果不理想,以及药剂使用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蒜的种植效益。
2.常见病虫害
2.1病害
锈病(病原为葱柄锈菌)、叶枯病(病原为枯叶格孢腔菌、匐柄霉菌)、紫斑病(病原为葱链格孢菌)、灰霉病(病原为葱鳞葡萄孢菌)、根腐病(病原包括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芳香镰孢菌、木贼镰孢菌等)、病毒病(包括韭葱黄条病毒、洋葱螨传潜隐病毒和洋葱黄矮病毒等)。
2.2虫害
葱蓟马、根蛆(韭菜迟眼蕈蚊、葱地种蝇和灰地种蝇等的幼虫)。
2.3草害
荠菜、婆婆纳、看麦娘、猪殃殃、莎草、牛筋草等。
3.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做好田间精细管理,综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防控、生物防治以及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蒜的绿色安全生产。
4.农业防治
4.1抗性品种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虫、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大蒜品种,如豫蒜一号、豫蒜二号、鲁蒜、金乡紫皮、苍山大蒜、邳州白蒜、大青棵等。另外,紫皮蒜通常对锈病抗性较强。
4.2种子处理
选择健康、整齐、饱满、无损伤、无霉烂的蒜瓣作为蒜种,也可选择脱毒蒜种,以减少后期病毒病发生。在栽植前用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按照推荐用量(200?250毫升/100千克种子),量取种衣剂兑水2.5?3.0千克搅拌后,与适量蒜种混合均匀,晾干后播种,预防土传病害。
4.3田园管控
(1)健身栽培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至少30厘米)土地并晒垡。秋播大蒜栽种前,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生物菌肥3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千克作为基肥;返青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5千克;鳞芽分化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复合肥20千克。若施用农家肥,也要经过充分腐熟,以减少根蛆类害虫产卵。播种时,要确保种植的密度适中,每亩种植约3.3万株,不可过密。
(2)田园清洁
加强田间管理,对出现病斑的植株,应及时清理病叶或连根拔除,避免造成更大面积的发病。大蒜病株和其他病残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大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并集中处理,破坏害虫越冬场所,以减少病虫基数。播种至出苗前可以人工除草或用除草剂,蒜幼苗生长期要及时中耕除草。
(3)水肥管理
适时浇水增加土壤湿度,不宜大水漫灌,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出现降雨量过大时,要及时进行田间排水。采取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每667平方米的施用量不超过45公斤),避免蒜徒长,或加重病害。
4.4合理轮作
避免与百合科作物重茬种植。宜选用小麦、玉米、大豆等非百合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变病虫害生存条件,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5.物理防控
5.1高温覆膜
大蒜播种前,选择太阳光照强烈的晴好天气,在地表铺上一层透光性好、膜上不起水雾的无滴膜覆盖土壤表面,膜的大小超出田块边缘40~50厘米,四周用土壤压盖严实,覆膜一周(若天气阴或温度低可延长覆膜时间)后揭膜待种植,可显著降低土壤中原有病虫害基数。
5.2地膜覆盖
为缩短生育期,提早收获期,蒜瓣播种完成后盖土,再覆盖地膜,周边拉紧,确保地膜与地表充分接触,可提高地温、保墒,减少浇水次数,预防杂草生长,还可防止病菌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
5.3粘虫板诱杀
设施栽培的大蒜苗期,每亩可交叉悬挂黄色和蓝色粘虫板(20厘米×30厘米)40块左右,以监测和诱杀根蛆和蓟马成虫。粘虫板悬挂高度以板底部距离大蒜植株顶部10~20厘米为宜。迟眼蕈蚊为主的田块可悬挂黑色粘虫板。粘虫板上沾满害虫或者失去粘性应及时进行更换。
5.4糖醋液诱杀
田间放置糖醋液(糖:醋:酒:水=3:3:1:10),诱杀根蛆成虫及部分地下害虫的成虫,及时清理虫体,并添加诱杀液。
6.生物防治
6.1保护利用天敌
大蒜田蓟马发生时,可选择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东亚小花蝽等进行防控。昆虫病原线虫可用于防控根蛆类害虫,选择阴雨天气或早晚阳光较弱时施用。春秋季节当地温在15~25℃时,每亩约投放1.0亿条昆虫病原线虫。释放昆虫病原线虫时,先将其溶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