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体育》教案 第六章 运动损伤.docx
PAGE2
PAGE2
PAGE1
PAGE1
课题
第六章运动损伤
课时
2课时(90min)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和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
(1)科学认识运动损伤,做好预防与应对
(2)强化安全意识,确保运动安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和康复训练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运动过程中受过伤?你们知道最常见的运动伤害是什么吗?又该如何避免和处理呢?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知,讲解运动损伤等相关知识
第一节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是指锻炼者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身体损伤。
一、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划分
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划分,运动损伤可分为肌肉与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与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和神经损伤等。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划分,以下哪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分类?
A.肌肉与肌腱损伤
B.开放性损伤
C.关节囊与韧带损伤
D.骨折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C,并进行讲解
二、按有无伤口划分
按有无伤口划分,运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伤部皮肤或黏膜破裂,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流出的损伤被称为“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等。伤部皮肤或黏膜完整,内部组织损伤后导致血液积聚在组织内部的损伤被称为“闭合性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
三、按发病的缓急程度划分
按发病的缓急程度划分,运动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而产生的损伤被称为“急性损伤”,其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骤起、病程短。因局部长期负担过重,由反复、细微的损伤积累而成的损伤被称为“慢性损伤”,其特点是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此外,若锻炼者在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开始运动,则急性损伤会转变为慢性损伤。
第二节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锻炼者的运动基础、体质水平等内部因素有关,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和运动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具体而言,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麻痹大意。
(2)准备活动不充分。
(3)缺乏运动经验与自我保护能力。
(4)技术动作不规范。
(5)组织方法不当。
(6)器械、装备、场地及环境问题。
(7)身体状况不佳。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A.思想麻痹大意
B.准备活动不充分
C.技术动作不规范
D.组织方法不当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ABC,并进行讲解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为预防运动损伤,锻炼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麻痹思想,增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2)在开始剧烈运动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3)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时,应防止局部组织负荷过重。
(4)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各项运动中的安全保护措施,掌握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操作技巧。例如,摔倒时应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从高处跳下时应用前脚掌着地,同时屈膝缓冲等。
(5)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按要求进行身体功能检查,以预防为主,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运动损伤的处理
一、出血
(一)出血的分类
出血是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可分为外出血与内出血两类。其中,外出血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3种:动脉出血表现为血液喷射而出,血色鲜红;静脉出血表现为血液漫涌而出,血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则表现为血液缓慢渗出。
对于外出血的伤者,尤其是大动脉出血,施救者必须立即为其止血;对于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者,应尽快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二)止血的方法
止血的方法主要有冷敷法、抬高患肢法和压迫法。冷敷法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救治。最简便的冷敷法是用冷水冲洗或将冷毛巾敷于伤处。抬高患肢法适用于四肢出血的止血。抬高患肢可以使伤处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压迫法包括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和止血带法。
1.指压法
指压法是指用手指的指腹压在出血动脉近心端相应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流动的止血方法。这种止血方法操作简便,止血迅速,适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是一种临时性止血方法。
现对适用于身体不同部位止血的指压法介绍如下。
(1)额部、颞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