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_T2374—2019_马铃薯胞囊线虫田间调查技术规范_黑龙江省.docx
ICS
65.020.01
DB23
B15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2374—2019
马铃薯胞囊线虫田间调查技术规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2374—201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重、闵凡祥、胡林双、高云飞、杨帅、魏琪、董学志、郭梅、宿飞飞。
I
DB23/T2374—2019
马铃薯胞囊线虫田间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胞囊线虫田间调查的土壤取样、分离、鉴定和结果判断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胞囊线虫田间调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马铃薯胞囊线虫
马铃薯胞囊线虫(potatocystnematode)包括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pallida),属于线虫门(Nemata)、侧尾腺
纲(Secernentea)、垫刃目(Tylenchida)、异皮线虫科(Heteroderidae)胞囊线虫属
(Heterodera),是马铃薯作物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对马铃薯根部、匍匐茎和块茎造成伤
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影响根部生长,阻碍养分吸收,降低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
2
DB23/T2374—2019
取样时先去除3cm~5cm的表土,然后利用土壤取样器采集土壤样品。由于马铃薯属于垄
作,所以取样时取距地面15cm~20cm的根部土壤。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个地块可取
5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挖取根围土作为1个小样,每个小样100g,然后将其混合成一个500
g的混合样。写好标签,将样品装入取样袋中。取样时应在土壤湿润时进行,避免在土壤浸
水时取样。
4分离和鉴定
4.1样品分离
将取回的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浅瓷盘内,自然干燥,去除土壤中的植物组织和粗砂等
杂质后,称取100g土壤样品备用。
采用胞囊漂浮器分离法,分离时先将漂浮筒注满水,将干燥后的100g土壤样品放在上
筛中,用强水流冲洗至全部土样到漂浮筒内,胞囊和草屑等浮在水面并溢出,经环颈水槽流
到底筛中,用清水反复冲洗底筛,将底筛中的漂浮物倒在铺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胞囊留在
滤纸上。将晾干后的滤纸放于解剖镜(8倍~10倍)下检查,寻找胞囊。发现胞囊后用小毛刷
收集胞囊。
4.2样品制作
将胞囊线虫的胞囊在培养皿内浸泡24h,用尖头镊子将浸过的胞囊移至载玻片的水滴中,
在体视显微镜(10倍~90倍)下用解剖刀切下胞囊后部的阴门椎部分。用挑针清除阴门椎内
附着物,用刀适当整理阴门椎边缘,使其高度不超过阴门窗区域宽度的10倍~15倍。将切下
的阴门椎用40%的H2O2处理数分钟,阴门椎依次移至载玻片的另一侧的70%、95%、100%酒精
液中脱水。取适量固体状的中性胶涂至凹槽的载玻片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胶溶化,将处理
好的阴门埋于胶内,注意操作时一定摆正阴门椎使其顶端向上,加入刷子毛作支撑物,盖上
盖玻片,贴好标签。
3
DB23/T2374—201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胞囊线虫形态特征
A.1马铃薯白线虫
学名:Globoderarostochiensis
异名:Heteroderaschachtiirostochiensis;H.schachtiisolani;H.
rostochiensis
英文名:Potatocystnematode;Whitepotatocystnematode
分类:线虫动物门(Nematoda),侧尾腺口纲(Secernentea),垫刃目(Tylenchida),
异皮线虫科(Heteroderidae),球胞囊属(Globoder)。
形态学特征:成熟雌虫呈白色,死后变为褐色、有光泽,有些种群在变成褐色之前要经
过3~4周的米黄色阶段。虫体近球形,有一个突出的颈和头部;末端钝圆、无阴门锥,角质
层有网状花纹;头架骨化弱,口针强壮,针锥部长占口针长的1/2,基部球向后倾斜,口腔
内衬形成一个口针导管从头架延伸到约口针长的75%处。中食道球发达,中食道球瓣大、呈
新月形;食道腺叶宽,位置不定,有3个核。排泄孔大,位于颈基部。双生殖腺,阴门横裂、
位于略凹陷的阴门盆内,阴门两边为小瘤状突起形成的新月形区,肛门和阴门盆之间角质层
上约有12条隆起的脊,其中有些交接成网状。胞囊:褐色,有光泽,近球形,有突出的颈;
角质层花纹比雌虫更清晰,角质层下无亚结晶层;阴门区有1个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