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太阳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docx
17.太阳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7.太阳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设计意图
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探索一个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宇宙角落——太阳系!六年级的我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储备,今天的目标就是通过这节课,让你们对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咱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用观察、思考和想象,揭开太阳系那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一起期待,在这节课中,发现更多的科学乐趣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等天体,学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结论。
2.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理解太阳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天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索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太阳系结构:理解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带等天体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2.行星运动规律:掌握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基本规律。
难点:
1.太阳系结构的可视化:将抽象的太阳系结构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空间概念。
2.行星运动规律的推导:理解行星公转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解决办法:
1.利用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太阳系结构。
2.通过实际操作,如制作行星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行星运动规律。
3.结合历史天文学家的发现,引导学生逐步推导行星运动规律,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天文望远镜模型、行星运动轨迹图、计算机、投影仪、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库、在线天文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太阳系高清图片、行星运动动画、相关科普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课堂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太阳系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在这颗星球上,它的周围还有哪些天体呢?”
展示一些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太阳系的壮丽。
简短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即太阳及其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太阳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卫星等天体组成的系统。
详细介绍太阳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太阳、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
3.太阳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地球、火星和木星作为案例,分析它们的特征、与地球的比较以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太阳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地球生命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太阳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太阳系中的行星如何影响地球气候?”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太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太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太阳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太阳系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夜空,记录下他们看到的星座,并尝试了解这些星座背后的传说和故事。
知识点梳理
1.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太阳系的核心,提供光和热能。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天体,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彗星: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绕太阳运行时留下尾巴。
-暗物质和暗能量:太阳系外围可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