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2025春季学期).doc
PAGE5
PAGE0
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反思
一认识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立体图形,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因此我充分利用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找、描、分、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感知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与体的联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在平面图形拼组的活动中,我给出材料让学生拼出新图形。研究交流时重点突出“用几个什么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形”,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学生在拼组过程中实现了从混乱到有序的转化,并深化了对平面图形特性的理解。即使学生创作出不规则图形,也应予以积极肯定,并指导他们调整图形的方向或位置,创造新的图案,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第3课时七巧板
本节课需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在拼组环节,调整两块或一块七巧板以形成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需鼓励学生先思考,这是利用学生的既有经验,提升其空间想象力。然而,学生能力差异显著,有的能迅速描述拼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需通过观察图形对比来完成拼组。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1课时十几减9(1)
在计算教学中力求算理与算法并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大多数同学其实会算,不过只懂算法不知算理,课堂上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课件演示,接着再让学生用自己手上的小棒演示一遍“平十法”“破十法”的计算过程,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不但会算,还要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算的。这是一个漫长的习惯养成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持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第2课时十几减9(2)
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课标”提出的这一点在计算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巩固练习课。我在课堂中注意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巩固提高学生“十几减9”的计算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3课时十几减8
在已经掌握了十几减9的运算方法后,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知识迁移来正确完成计算。他们对这些算法的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清晰表达自己思路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挑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过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4课时十几减7、6
这节课是在“十几减9、8”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十几减7、6”。在出示情境图后,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并理解图意,把要解决的问题置于情境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同学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8”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大多数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7、6”。也有一部分同学用“想加算减法”或其他方法计算。课堂上,我们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相信后面的计算中,很多同学还是会用此方法。
第5课时十几减8、7、6的练习课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都是采用了“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来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当然也还有个别学生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但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尤为重要的一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8、7、6的基础上的一节巩固练习题,我在课堂中注意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巩固提高十几减几的计算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6课时十几减5、4、3、2
与之前学习“十几减9、8、7、6”相比,今天学“十几减5、4、3、2”时,学生在迁移方法解决新知的过程中显得较为轻松。一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即便是平时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较为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掌握了这类题型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们完成“数学游戏”环节,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他们观察并分析那些结果相同的算式,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在解答思考题时能够更加迅速和清晰地找到解题思路。通过这种逐步引导和启发式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解题速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进行思考和解决。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教材中突出了对多余信息的处理和画图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