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
2.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本课内容紧扣课本,通过探究影长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理解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观察与描述能力,能准确记录影长变化。
2.培养推理与判断能力,理解影长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3.增强科学探究意识,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
4.提升环保意识,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影长变化的原因,即太阳高度角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②学会运用测量工具,如日晷,来观察和记录影长数据。
2.教学难点,
①分析数据,推断出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②将影长变化与季节变化的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
③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记录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影长变化,直观感受季节变化对影长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析数据,共同探究影长变化的规律。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的太阳轨迹图,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4.设计“影子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影长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吗?影子的长度是否会变化?如果会,那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随后,展示一组不同季节的影子长度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影长与季节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影长的四季变化》。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①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通过动画演示太阳光在不同季节的照射角度,使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②展示不同季节的日晷图片,讲解日晷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影长随时间的变化。
③讲解影长变化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以及如何记录和整理数据。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日晷和记录表,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影长。
②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影长变化的特点。
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影长变化的原因。
4.学生小组讨论
写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①学生A:我发现影长在正午时最短,早上和下午比较长,这是为什么?
②学生B:我认为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在正午时最大,导致影子最短。
③学生C:我们小组通过观察发现,影子在冬季比夏季长,这是不是说明太阳高度角在冬季更低?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长变化的原因是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举例说明影长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农业种植等。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不同时间段的影长,分析影长变化的特点。
用时:45分钟
(注:以上内容为教案概要,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太阳运动轨迹图:提供不同季节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光学原理资料: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光学原理,扩展学生对光的理解。
-地理知识链接: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差异。
-实验材料清单:列出进行影长测量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日晷、尺子、记录表等。
2.拓展建议:
-观察自然现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影子变化,记录并分析影长随季节的变化。
-制作简易日晷: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日晷,体验太阳高度角变化对影长的影响。
-研究历史文献:查阅古代建筑中的日晷设计,了解人类如何利用太阳高度角进行时间测量。
-开展科学探究:设计小实验,如改变日晷的摆放角度,观察影长变化,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角与影长的关系。
-结合地理知识:讨论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影子长度的影响,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影长变化的影响。
-利用科技工具: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中的太阳高度角计算应用,比较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差异。
-分析数据趋势:引导学生分析长时间记录的影长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影长可能的变化趋势。
-设计探究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探究报告,总结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内容逻辑关系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影子的形成原理
-太阳高度角与季节的关系
-影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②关键词:
-影子
-太阳高度角
-季节变化
-光的直线传播
③重点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