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7.2 传媒的行程.docx
[中学联盟]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7.2传媒的行程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7.2《传媒的行程》内容:介绍了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重点讲解了不同传媒形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理解传媒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提升学生运用媒体获取信息、交流分享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媒体,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传媒形式,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他们可能对传媒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对于不同传媒的发展历程、影响和特点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学习内容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具体到传媒这一领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方式来理解和记忆信息。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传媒发展历程时,可能会遇到时间线不清晰、传媒特点理解困难等问题。此外,对于不同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从宏观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和对传媒内容的深入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报纸发展历程图片、电视技术演进视频等。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投影仪和屏幕,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
-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信息来源。
-展示一组不同年代的报纸封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特点。
2.回顾旧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我们学习了哪些媒体?”并简要回顾媒体的定义和作用。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历程,从印刷术的发明到现代数字媒体的兴起。
-通过时间线图表,展示不同传媒形式的出现时间、主要特点和影响。
2.举例说明:
-以具体案例,如《大公报》的创刊、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变革等,帮助学生理解传媒的历史变迁。
3.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传媒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历史时期,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简报,介绍一种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劣”这一话题进行辩论。
2.教师指导:
-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练习。
四、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媒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媒体,提高信息素养。
2.反思: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约2分钟)
1.布置作业: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传媒形式及其原因”的短文。
-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新媒体的资讯,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传媒发展历史资料: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传媒事件、发明和变革,如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广播的诞生、互联网的兴起等。
-传媒影响力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媒事件,如电视对政治选举的影响、互联网对文化交流的作用等。
-传媒技术发展介绍:介绍摄影、录音、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传媒发展的大背景和历史脉络。
-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电影,如《纸短情长》、《互联网的力量》等,通过影像资料感受传媒的发展。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科技馆,了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让学生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或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亲身体验传媒工作的过程。
-通过社交媒体或在线论坛,让学生讨论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