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红松之乡——走进小兴安岭》.docx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红松之乡——走进小兴安岭》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红松之乡——走进小兴安岭》。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森林资源、林业经济以及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学生将通过学习小兴安岭的地理特征,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分析小兴安岭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对区域发展问题的认知水平。此外,课程还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地理的探索兴趣。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图知识,如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地图的阅读方法等。然而,对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了解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小兴安岭这样的特定区域地理知识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和地理现象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家乡或祖国大好河山的相关内容。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初步的地理信息提取。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视觉材料(如图片、地图)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文字描述和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小兴安岭这一章节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二是对于复杂的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不足;三是对于当地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进行更深入的文化学习。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小兴安岭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相关地图和图表,以支持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小兴安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自然景观特点,如山川、森林、气候等。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讲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
-讲解小兴安岭的地形特点,如山地、丘陵、盆地等。
-用时:3分钟
2.小兴安岭的气候和植被
-讲解小兴安岭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等。
-讲解小兴安岭的植被类型,如针叶林、落叶林等。
-用时:4分钟
3.小兴安岭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讲解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如红松、落叶松等。
-讲解小兴安岭的林业经济,如木材加工、林产品贸易等。
-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小兴安岭的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3.练习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于小兴安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有哪些?
2.提问:小兴安岭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3.提问:小兴安岭的林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4.教师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问题。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讲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2.提问:如何实现小兴安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七、总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兴安岭的地理特点和经济意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兴安岭的地理小论文。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