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3.2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 交流与互补 教学设计.docx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3.2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具体章节为5.3.2“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本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地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区域发展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能力。
2.提升学生空间观念,认识我国东部与西部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3.增强学生区域发展意识,认识到交流与互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战略,理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地理、历史等社会科学有一定的基础了解,但对我国东部与西部差异的深度认识还不够。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但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可能存在偏激和固执的情况。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区域发展意识,提高他们对国家战略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案例,讲解东部与西部差异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东部与西部差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地图教学:借助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扩展知识面,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介绍我国东部和西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现的地区差异,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国东部和西部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吗?”
3.学生回答: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4.教师总结:简要介绍我国东部和西部差异的基本情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我国东部和西部差异的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历史因素: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等。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
2.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以工业为主,西部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相对较低。
3.讲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竞争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4.强调交流与互补的重要性,提出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东部与西部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学生汇报: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学生回答: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
2.提问2:这些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等。
3.提问3: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回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移、加大政策扶持等。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
-学生回答: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教师提问:这些战略对东部和西部的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推动东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
3.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理解交流与互补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通过交流与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