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设计:3.4.1逐水草而居.docx
[中学联盟]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四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设计:3.4.1逐水草而居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章《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逐水草而居”。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原始农业的兴起以及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活的转变。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历史素养,通过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感知能力;2.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3.思辨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4.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在于理解原始社会人类如何通过采集、狩猎和渔猎等方式获取食物,以及这些生活方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2.农耕文明的兴起:重点在于分析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难点:
1.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和环境下,原始社会人类采取的生产方式差异。
2.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耕文明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呈现原始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结合历史地图,讲解不同地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原始社会的生活,加深对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笔记本电脑、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原始社会生活图片库、农耕文明发展视频资料、历史地图电子版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石器、陶器模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角色扮演活动、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逐水草而居》。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活的吗?请大家简要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耕文明的兴起。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以下环节来学习这一内容。
三、新课讲授
环节一: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1.教师展示原始社会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学生分享对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认识。
3.教师总结:原始社会人类通过采集、狩猎和渔猎等方式获取食物,过着游牧生活。
环节二:原始农业的兴起
1.教师展示农耕文明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明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农耕文明的认识。
3.教师总结:原始农业的兴起使人类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环节三: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教师总结: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
环节四: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2.学生分享对不同地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认识。
3.教师总结:不同地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存在差异,这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教师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实物展示
1.教师展示石器、陶器等原始社会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其用途。
2.学生分享对原始社会生活用品的认识。
活动二:角色扮演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原始社会生产方式,进行角色扮演。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活动三: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