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回顾前三章所学的细胞、微生物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病毒的结构、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病毒图片和模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性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病毒特性的兴趣。
3.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生物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细胞、微生物等概念有所了解,但病毒这一特殊生物类型对于他们来说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生物安全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病毒的结构、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此外,学生对病毒这一主题可能存在误解,如认为病毒都是有害的,缺乏对病毒多样性和生态角色的正确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病毒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建立起对病毒的正确认识,提高自身的生物安全意识,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实施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病毒感染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病毒图片和动画,增强直观性;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制作互动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关于病毒的真实案例,如流感病毒在全球的传播,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病毒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细胞和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病毒与这些生物类型的区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病毒的结构特点,包括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等组成部分。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病毒图片,如噬菌体、动物病毒等,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种类和多样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细胞,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实验操作(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病毒感染模拟实验,观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行为。
-教师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步骤正确,观察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4.知识拓展(约10分钟)
-讲解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传播和预防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与病毒共存。
5.案例分析(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如新冠病毒的起源、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病毒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6.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病毒的结构、生活史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收集学生练习答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8.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病毒学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生物安全。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
9.布置作业(约5分钟)
-作业内容: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病毒学知识,并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海报。
-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点梳理
1.病毒的基本概念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2.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根据宿主的不同,病毒分为动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