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学设计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教学设计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公开课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神秘的地理世界,开启一段全新的学习之旅。让我们一起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探索地球仪的奥秘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提高地理观察力。
2.思考能力:通过分析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能力:通过亲手制作地球仪,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4.环保意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目前,学生们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如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然而,他们对地球仪的认识可能较为浅显,缺乏对地球仪结构和使用的深入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他们既有独立思考的倾向,也喜欢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索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感到困惑,难以理解经纬线的划分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概念。此外,动手制作地球仪时,可能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遇到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难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克服挑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仪的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实验法: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和地球仪的结构图,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2.视频辅助: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3.实物演示:展示实体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上课伊始,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接着,我会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如何在宇宙中运动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a.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我会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剖面图,讲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以及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基本数据。用时约5分钟。
b.介绍地球仪的原理:我会解释地球仪是如何模拟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包括经纬线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同时,我会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如桌面地球仪、球体地球仪等。用时约7分钟。
c.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我会详细讲解如何使用地球仪,包括如何确定方向、如何查找国家、如何了解地理位置等。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实际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用时约8分钟。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a.制作地球仪:我会分发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如纸、胶水、针等,并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地球仪的制作。这个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用时约15分钟。
b.地球仪操作练习: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地球仪,进行操作练习,如确定某个国家的位置、判断方向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用时约10分钟。
c.地球仪比赛:我会组织一个地球仪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这个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用时约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a.地球仪的使用技巧:例如,如何快速找到某个国家的位置,如何使用经纬线确定方向。
b.地球仪的应用场景:例如,在旅行规划中使用地球仪查找目的地,在地理学习中利用地球仪理解地理概念。
c.地球仪的创新设计:例如,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更直观、更易于使用的地球仪。
5.总结回顾
-内容:在课程结束前,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我会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并让学生举手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最后,我会强调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用时约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