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发布:2017-10-18约2.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