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单元 第三课 傍水而居(第1课时 耕海牧渔)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5-04-16约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课时耕海牧渔)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课时耕海牧渔)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课时《耕海牧渔》。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展开,与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到的《农业文明的曙光》等章节有关,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古代农耕文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农业的发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农耕特色,提高空间观念和地理环境认知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细节和耕海牧渔的特点可能了解不多。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故事来辅助教学。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帮助。

4.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耕海牧渔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实验器材:无实验操作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环境适宜。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以“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农业方式吗?”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七年级上册《农业文明的曙光》等章节内容,帮助学生回顾与农业文明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1)详细介绍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耕海牧渔的特点。

(2)分析耕海牧渔的历史背景、发展原因和影响。

2.举例说明:

(1)以具体例子,如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等,展示耕海牧渔的多样性。

(2)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耕海牧渔的场景。

三、互动探究(约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耕海牧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耕海牧渔对当地经济、环境和文化有哪些影响?

2.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四、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耕海牧渔的图画。

(2)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耕海牧渔的短文,描述其特点和历史影响。

2.教师指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耕海牧渔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耕海牧渔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六、作业布置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农业方式。

2.鼓励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保护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

知识点梳理

1.耕海牧渔的定义与特点

-耕海牧渔是指我国古代人民在沿海、内陆水域和滩涂等地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农业生产方式。

-特点: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渔业、牧业相结合,具有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2.耕海牧渔的历史背景

-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为耕海牧渔提供了条件。

-地理环境的变化,如海岸线的变迁、水系的调整等。

3.耕海牧渔的主要类型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