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载体,通过情景教学和互动探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阅读兴趣。课程内容紧扣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词语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成长的情感,提高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掌握“蝌蚪”、“青蛙”、“尾巴”等关键词汇的含义。
②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③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动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因果关系,如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与妈妈的关爱。
②感悟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如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
③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对故事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
④学会从故事中提取信息,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小蝌蚪找妈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蝌蚪、青蛙等动物图片,以及相关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彩色粉笔或马克笔,用于板书和绘图,以及彩色卡片,用于制作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图解。
4.教室布置:设置阅读角,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在黑板上绘制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时间轴,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故事发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蝌蚪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提问:“你们觉得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朗读《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学生跟读。
2.教师提问:“故事中,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蝌蚪通过观察、思考和努力,最终找到了妈妈。”
4.讲解故事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尾巴”等,并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
5.讲解故事中作者如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动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自己是小蝌蚪,会怎样找妈妈?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你们觉得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哪些品质很重要?”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勇敢、坚持、观察和思考的品质很重要。”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小蝌蚪,你们会怎样帮助小蝌蚪找妈妈?”
2.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2.布置作业:阅读《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时间: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有关青蛙的生活习性的科普文章,介绍青蛙的繁殖过程、食物链位置等。
-自然纪录片片段,展示青蛙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状态。
-与青蛙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青蛙与蟾蜍》等,丰富学生对青蛙形象的认识。
-古代诗词中提及青蛙的篇目,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青蛙的科普书籍,了解青蛙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通过视觉感受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青蛙与蟾蜍》等文学作品的心得,讨论其中蕴含的友情、成长等主题。
-引导学生收集古代诗词中提及青蛙的作品,分析诗词中青蛙的形象和寓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设计一个关于青蛙的科普讲座或小报,让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