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文阅读与写作《小蝌蚪找妈妈》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与目标
1.教学内容:
-通过回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指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创意写作。
2.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描述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重要词语。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故事理解(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词语学习(10分钟):
-教师挑选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4.创意写作(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个与《小蝌蚪找妈妈》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情境的理解和想象。
5.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写作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故事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3.词语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阅读《小蝌蚪找妈妈》,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审美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和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意写作活动。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亲子关系和成长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理解:学生能够详细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与妈妈的重逢。
-词语的运用: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如“蝌蚪”、“妈妈”、“寻找”等,并理解其意义。
-创意写作: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词语,如“悠然自得”、“焦急万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含义,需要教师通过上下文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故事细节: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一些细节情节理解不够深入,如小蝌蚪如何找到妈妈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创意写作:学生可能对如何将故事情节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给出具体的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故事情境,增强其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写作指导法: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将故事情节应用于写作实践中。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在线教学平台:运用教学软件,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绘画与写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和写作所需的材料,鼓励其充分发挥创造力,表达个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讲授新课(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词语学习(10分钟)
-教师挑选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个与《小蝌蚪找妈妈》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