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docx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小蝌蚪找妈妈》为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学生能够提升对自然界的认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同时培养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感受小蝌蚪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②认识并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③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它们如何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品质。
②通过对比小蝌蚪和青蛙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成长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③在朗读和表演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表情,表达对小蝌蚪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小蝌蚪和青蛙相关的图片、插图,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青蛙和蝌蚪的图片或模型,用于展示青蛙的成长过程。
4.教室布置:布置一个阅读角,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并设置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小蝌蚪找妈妈》课文阅读任务,并附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链接,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小蝌蚪为什么会找妈妈?”、“它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鼓励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和作业提交系统,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所准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和在线资源,促进预习的完成和分享。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青蛙的成长过程,以及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所体现的品质。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我是小蝌蚪”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体验找妈妈的过程。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内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积极参与,感受小蝌蚪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活动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阅读《青蛙与蝌蚪》的拓展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成长的小日记。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动物成长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阅读和写作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写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写作技能。
六、知识点梳理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以下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梳理:
一、生字词
1.蝌蚪: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小动物,外形像青蛙,但还未长成青蛙。
2.妈妈河:指小蝌蚪出生的河流。
3.草丛:生长着各种植物的草地。
4.水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5.青蛙:一种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
6.蜻蜓: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昆虫,以捕捉小虫为食。
7.嘴巴:人或动物用来吃东西、说话的器官。
8.喂养:给动物或植物提供食物。
9.长出:生长出新的东西。
10.变化:事物发生改变。
二、课文内容
1.小蝌蚪出生在妈妈河里,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长大后,要找妈妈,于是它们开始了寻找之旅。
3.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遇到了许多困难,如草丛、水草等。
4.小蝌蚪勇敢地克服了困难,最终找到了妈妈。
5.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是青蛙,需要变成青蛙才能和妈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