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03讲 表现手法(讲义)(原卷版).docx

发布:2025-04-14约8.8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03讲表现手法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修辞手法

考点二表达技巧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基础选择

题型二诗句赏析

?考向01修辞手法

?考向02表达技巧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要求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反衬、对比、托物言志、直抒胸臆、以景结情、乐景写哀等.

2.思维与表达要求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不同古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归纳出相似表现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比如,同样是借景抒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各有不同,学生要能通过比较,体会其中的差异。

学生要能够对古诗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进行评价和赏析,说出其精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古诗表现手法的鉴赏,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友情、爱情、归隐之情等,增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古诗中表现手法所创造出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二、考查形式与内容

考查形式

考查内容

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其中主观题为主流,表现手法常作为主观题的重要考点出现,要求学生能够对不同古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并阐述其表达效果等。

既包括对课内诗歌的鉴赏,也涵盖课外诗词,部分地区还会进行课内外诗歌的对比鉴赏,要具备迁移运用能力,准确识别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反衬、对比、托物言志、直抒胸臆、以景结情、乐景写哀等。

三、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更广

中考对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考查,既包括对课内经典诗歌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课外浅易古诗词的拓展延伸。除了常见的唐诗、宋词,元曲及其他古代诗歌体裁也逐渐进入命题范围,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体裁诗歌在表现手法运用上的特点和差异。

2.表现手法更综合

一道题目中不再局限于单一表现手法的考查,而是要求学生识别和分析多种表现手法在同一首诗中的综合运用及其效果。

手法与情感主旨融合:更加注重表现手法与诗歌情感主旨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特定表现手法来更深刻地表达情感、突出主旨。学生需透过表现手法的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能力要求更高

学生不仅要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概念和特点,更要能准确地在具体诗句中识别和分析其运用方式及效果,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如对王维《使至塞上》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分析,需深入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

还要比较不同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归纳总结同类表现手法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规律和特点,也是中考命题的趋势之一。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如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在抒情表现手法上的差异等

考点一修辞手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比拟、反问、设问、夸张、对比、双关、借代、对偶、互文、移情、反复、叠词、顶针等。

二、答题步骤

1.指出修辞手法

明确指出诗中所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2.结合诗句分析

详细阐述该修辞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和运用的。如对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要说明诗人将大漠的沙比作雪,把燕山的月比作钩,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漠和燕山在月光下的独特景象;对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要解释诗人赋予花和鸟以人的情感,让它们在感时、恨别时“溅泪”“惊心”,仿佛与诗人一同感受着战乱的痛苦。

3.阐述表达效果

分析此修辞手法对于塑造诗歌形象、营造意境以及表达情感主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

作用

例句

比喻

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读者理解;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反复

①反复咏叹,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表达强烈情感;

②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

③使格式整齐有序,前后呼应,回环起伏;

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行路难,行路难。

拟人

①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特征鲜明。

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有感染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

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使表达幽默,增强表达效果。

②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③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对偶

①结构对称,形式整齐;

②节奏鲜明,音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