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6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选修6《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具体为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材通过分析水污染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符合教学实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水污染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如自然资源的分类、生态系统等。然而,对于水污染的具体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2.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普遍较高,但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够快速理解复杂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学习,需要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来加深理解。
3.学生在学习水污染及其成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水污染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区分不同类型的水污染及其影响,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此外,学生可能对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存在疑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屏幕
-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新人教版选修6《高中地理》
-实际案例材料:水污染事件报道、图片、视频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教学课件:PPT或教学PPT模板
-学生活动材料:讨论卡片、调查问卷、实验报告模板
-网络资源:在线地图服务、环境数据统计网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受水污染影响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幅图中的水污染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水污染的背景和重要性。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详细讲解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污染物。
b.分析水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等。
c.介绍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举例说明:
a.通过实际案例,如某地水污染事件,展示水污染的危害。
b.分析案例中水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污染的防治策略。
b.学生展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模拟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或虚拟实验软件,模拟水污染的净化过程。
-教师指导:
a.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b.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减少水污染。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建议。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水污染的严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a.撰写一篇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短文。
b.收集相关水污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水污染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水污染的定义、分类、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和公众参与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水污染问题。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升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水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提升了环保意识。
4.情感态度:
-学生对水污染问题产生了高度关注,增强了环保责任感。
-学生在参与水污染防治活动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后,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了节约用水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