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docx

发布:2025-04-14约3.7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与课本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有余数除法的探索,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被除数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商和余数。

解决办法:

1.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理解余数在除法中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余数与除数、被除数的关系。

3.设计分层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5.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图片、图表及多媒体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小棒、算盘等辅助工具,以便学生动手操作。

4.教室布置:布置分组讨论区,并确保实验操作台整洁、安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幅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他一共要付多少钱?”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只有10元,他能买下5个苹果吗?为什么?”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有余数”的概念。

讲授新课(20分钟)

1.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解释什么是“有余数”,并举例说明。

2.讲解除法算式:展示除法算式,讲解商、被除数、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3.操作演示:使用小棒或算盘,演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4.学生参与:邀请学生上台操作,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题展示:展示一些有余数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互相检查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点评和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提出与有余数除法相关的问题,如“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除数?”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游戏活动:设计一个与有余数除法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体验:邀请学生参与游戏,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双边互动(5分钟)

1.教师提问: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

1.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布置与有余数除法相关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知道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算式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正确确定商和余数。

-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实例,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

2.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数感和符号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

-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和解决问题。

4.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及时复习等。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学会检查和修正错误。

-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5.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基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