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17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章节:第10课《望天门山》
内容:本课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教学内容,通过欣赏这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学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同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学会运用想象,描绘诗中画面。
难点:
1.理解古诗句的深层含义。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行仿写。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意境。
2.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探讨诗句的深层含义。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吟诵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设计仿写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中的意境。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教育平台、班级学习交流群
信息化资源:李白生平及《望天门山》的相关资料、古诗词鉴赏视频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音乐辅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3.引出课题《望天门山》,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阅读理解
-学生齐读《望天门山》,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诗句赏析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3.诗歌背诵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提高背诵兴趣。
-举例:通过比赛,让学生在背诵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画诗配画
-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诗中的画面。
-教师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分享。
2.诗歌仿写
-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仿写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3.诗歌朗诵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诗句意象分析
-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如“两岸青山”、“孤帆”等。
-举例回答:“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青山”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诗歌情感理解
-学生讨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感慨等。
-举例回答:“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3.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讨论诗歌创作中的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举例回答:诗句中的比喻手法,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景象。
五、总结回顾(5分钟)
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对诗句的理解、对诗歌的欣赏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望天门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诗人情感的古典诗歌。以下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梳理:
1.诗歌背景知识
-了解诗人李白及其生平事迹,认识李白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白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
-理解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意象,如“天门”、“楚江”、“碧水”等。
-分析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景象描绘,感受诗中的空间感和动态美。
-理解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所蕴含的哲理,如人生的孤独与渺小。
3.诗歌修辞手法
-学习诗句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边”比喻远方的意境。
-分析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作用,如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诗歌情感表达
-感受诗人在《望天门山》中表达的情感,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远方的向往等。
-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如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
5.诗歌韵律和节奏
-学习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