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发布:2017-11-13约2.5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  ) 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 解析:D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D项符合题意。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 答案:B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C.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解析:A B、C两项观点错误,其中C项正确说法应为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只有A项符合题意。 4.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绝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段话表明(  )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解析:C 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选C项。A、B、D三项尽管本身正确,但与材料观点不符。 5.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B. C. D. 解析:A 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错误,实践并不是要求人们必须亲力亲为每一件事情;错误,人的认识能力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正确表达了题干的意思,故选A项。 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不要做书呆子 答案:B 7.中国的炼丹是最早寻找长生不老药物的实验,但缺乏科学性。后来,克隆技术在实现长生不老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目前,各国科学家也在延长人的寿命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人类离真正实现长生不老还有很远的距离。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B.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 C.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被动的 D.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A项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项错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不能说总是被动的,C项错误;人类对长生不老的古今探求,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D项符合题意。 8.阅读漫画。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 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C 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重视实践,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C项正确。 9.下面漫画中的大学生“村干部”(  ) A.知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真学习工作理论 C.忽视了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D.背离了认识的目的 解析:D 图中紧紧抱着一本《基层工作指南》的大学生“村干部”,使实践中的农民大惑不解:这大学生“村干部”咋光看书呢?言下之意是,既要看书,更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应选D项。 10.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因各自独立研究粒子控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  ) 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理论最终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B. C. D. 解析:C 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对粒子控制的研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体现了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下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