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神或上帝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深化、发展的 (单选)“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 (2006年高考,重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C B C A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归纳总结: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2、理解实践的特点 3、理解并能够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实践的含义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是指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是指实践是直接 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两层基本含义: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 ① 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② 修身养性 ③ 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分步实施“探月工程” ④ 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施 ⑥ 全国人大代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发表意见 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⑧ 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①③⑤⑦ 探究活动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战士打仗 演员表演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司法人员办案 营业员售货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农民播种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最本质特征) 考点分析: (1)客观物质性 原因: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 客观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体力、智力) (自然界、社会关系) (工具、设备)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对月球探索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主观能动性 总设计师叶培建 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总指挥栾恩杰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刀耕火种时代 农业机械化时代(现代)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社会历史性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