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枣儿》跨学科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
第19课《枣儿》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嗨,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19课《枣儿》,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我们要在语文课上,结合美术、音乐等多学科,共同感受枣儿带给我们的美好。课堂上,我会带着你们一起品味文字,欣赏画作,聆听音乐,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一起在《枣儿》的世界里,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吧!??????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文章,对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也有基本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枣儿》这样的散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视觉艺术来辅助理解,如绘画和图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音乐和声音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段落。此外,由于散文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可能会遇到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我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枣儿》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会安排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散文中的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对散文主题的探究。
3.教学媒体方面,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枣树的图片和相关的音乐,以及与散文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丰富对散文背景的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家乡风光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景物,引发对自然美的感知。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家乡的景物中最能代表家乡的是什么?为什么?
3.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枣儿》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和背景:简要介绍作者,以及散文《枣儿》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2.分析散文结构:讲解散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
3.鉴赏修辞手法: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阅读:分发《枣儿》原文,让学生阅读并标注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喜欢的段落和原因,教师巡回指导。
3.总结归纳: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四、课堂提问(10分钟)
1.提问:散文中,枣儿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用枣儿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补充。
3.拓展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物品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散文中的“我”和“父亲”,模拟对话场景,其他学生观摩并评价。
2.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家乡的枣树”为题材,创作一篇小作文。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介绍作者和背景(2分钟)
-分析散文结构(5分钟)
-鉴赏修辞手法(7分钟)
-情感体验(6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练习阅读(5分钟)
-小组讨论(5分钟)
-总结归纳(5分钟)
4.课堂提问(10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枣儿》散文的作者生平及其文学作品介绍,包括其他散文作品和诗集。
-枣树的生长习性、经济价值及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中与枣相关的习俗和故事,如中秋节的枣糕。
-枣树在不同地区的种植分布和地方特色,如山东枣庄的特产红枣。
2.拓展建议: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