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课《不求甚解》跨学科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docx
第13.2课《不求甚解》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3.2课《不求甚解》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不求甚解》这篇美文,它不仅仅是一篇语文课文,更是一次思维的旅行。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要结合历史、哲学、甚至是艺术来丰富我们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阅读,感受古人的智慧,同时,也激发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的求知之旅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通过深入解读《不求甚解》,学生将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力,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将学会运用历史、哲学等知识视角来丰富文本解读,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深入理解《不求甚解》一文的内涵,把握作者对于“读书”态度的阐述,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学习的深刻见解。
②通过对文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文中“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并探讨其在现代学习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②将古代读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学习的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不求甚解》这篇课文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以及与“不求甚解”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关键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并准备一些书籍和文献资料,供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不求甚解》的初步感受。
-展示与“读书”相关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①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对读书的理解。
-例如: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以及他为何会有“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②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例如:讲解“会意”、“忘食”等词语,以及它们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③探讨“不求甚解”在现代学习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现代教育中。
-例如:讨论在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如何保持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3.实践活动
-①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例如:讨论在学习新知识时,如何把握“不求甚解”的度,避免陷入死记硬背。
-②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陶渊明与友人讨论读书的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一组扮演陶渊明,另一组扮演友人和其他文人,进行对话。
-③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的读书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例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是如何实践“不求甚解”的。
4.学生小组讨论
-①学生讨论如何平衡深度阅读和广泛涉猎的关系。
-例如:回答:“我认为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学习是关键。”
-②学生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陷入“不求甚解”的陷阱。
-例如:回答:“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避免盲目接受。”
-③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不求甚解”应用于实际学习中。
-例如:回答:“我在学习外语时,会先广泛阅读,然后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5.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例如: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不求甚解’的知识?”
-强调“不求甚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这种态度。
-例如:“‘不求甚解’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不断实践。”
-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并给出建议。
-例如:“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难点在于将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建议大家在课后继续思考,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层面: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不求甚解》一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学会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并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