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21约4.2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不求甚解的出处,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独到见解。

-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培养严谨而灵活的求知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作者对不求甚解与会意关系的阐述,理解其读书方法的合理性。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文章结构等,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2.自主学习法:安排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书要精读,要深入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然而,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却提出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读书方式截然不同。那么,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一观点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撰写的杂文集《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59年。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对传统文化和读书方法的片面理解和错误做法。作者针对这种情况,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为切入点,阐述了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

-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滞碍(zhì)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儿。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会意: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3.引导学生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会意,不要死抠字眼儿,为一个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作者先提出一般人常常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然后通过对陶渊明不求甚解原意的探究,否定了这种片面的看法,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四)研读课文,分析论证(20分钟)

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第5-6段):运用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精神实质。

第四部分(第7-8段):从正面论证读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