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6项脊轩志教案4粤教版必修2.doc
PAGE
2-
项脊轩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对文言文学问点的考查要求。
2.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和驾驭《项脊轩志》涉及的文言文学问点。
3.通过相关练习对学问点加以巩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和驾驭《项脊轩志》涉及的文言文学问点。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问点。
三、教学方法
1.探讨共享,总结规律。
2.讲练结合,注意积累。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学问回顾——课前绘图——堂上共享——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学问回顾
问题设计:我们经过了三次月考,请你思索,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明确:断句(课外文言文)、字词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特殊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内容与主题、翻译。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思索,写出心得。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考试对文言文学问点的考查要求。
其次环节:课前绘图
问题设计: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项脊轩志》的学问点。
1.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绘制学问点思维导图。
2.任务要求:⑴文化常识;⑵一词多义:而、之;⑶特殊句式;⑷词类活用;⑸主题概括:含内容、主旨。
活动方式:学生按任务要求整理相关学问点,完成课前绘图。
活动目的:培育学生筛选提炼学问点的实力以及动手绘图的实力。
第三环节:堂上共享
1.各学习小组沟通所绘的思维导图。
2.小组展示:各学习小组共享本组优秀作品。
活动方式:学生代表展示沟通思维导图。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共享沟通。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注:练习一共4小题,总共1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前辟四窗,垣墙周庭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表示乘法时,一般用相连的两个数相乘,表示数目。“三五”就是“十五”。
B.“象笏”是用象牙制成的薄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以防止遗忘。
C.“束发”,古代男童12岁时就束发结髻,表示成童。
D.“归宁”,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明珠暗投,
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B.文未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定趋势,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文章以记叙庭中的那株枇杷树作结,托物寓情,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D.作者擅长从生活中捕获平淡的琐事,虽是一鳞半爪,却是作者专心灵感受过的且
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⑵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附:参考答案
1.D【解析】A、B、C为名词活用作状语,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2.C【解析】古代男童15岁时束发结髻,表示成童。
3.B【解析】B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4.⑴又在院里错杂地种了兰、桂、竹等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此增加了光彩。
(得分点:状语后置1分,“栏楯”1分,“胜”1分,大意2分。)
⑵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祖母的婢女,哺乳过两代人。已故的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得分点:推断句1分,“先大母”“先妣”1分,“乳”1分,大意2分。)
活动方式: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展示练习答案。
活动目的:通过练习,检测学生《项脊轩志》涉及的文言文学问点的驾驭。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完成清远市2016-2017期末检测卷中的4-7小题。
活动方式: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活动目的:进一步巩固《项脊轩志》一文的文言文学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