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过节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docx
妈妈过节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粤教版教材特点,本节课以“妈妈过节啦”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学生关爱母亲、尊敬长辈的情感。课程设计以课本相关内容为基础,融入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增强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认同: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母亲的尊敬和关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实践创新能力:在动手制作节日礼物和参与互动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家人的感恩之情,提升关爱他人、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4.信息素养:通过搜集资料,锻炼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提高对节日文化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母亲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制作节日礼物:指导学生运用手工制作技巧,如剪纸、绘画、拼接等,制作出具有个性化、充满心意的母亲节礼物。
-表达感恩之情: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分享,鼓励学生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2.教学难点
-母亲节的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亲节庆祝方式理解不足,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
-手工制作技巧的掌握: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剪纸、绘画等,需要通过分步骤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感恩情感的表达: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表达爱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确保每位学生均有。
2.辅助材料:收集母亲节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课堂展示和情感渲染。
3.实验器材:准备手工制作所需的剪刀、彩纸、画笔、胶水等工具,确保数量充足,使用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手工制作区,提供必要的操作台和座椅,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温馨的母亲节卡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节日,它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关于节日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到即将学习的母亲节。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母亲节的由来,包括它的历史背景、在不同国家的庆祝方式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文化中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节的意义和影响。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知道的关于母亲节的故事和习俗,并分享他们对母亲节的看法。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份母亲节礼物,如手工卡片或小工艺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创意建议。
4.情感表达(约10分钟)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母亲节礼物,并分享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分享进行点评,强调母亲节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关爱。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对母亲节有了深入的理解。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或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巩固课堂所学。
6.课后延伸(约10分钟)
-家长互动:鼓励学生将制作的礼物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课堂所学,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和记录自己在家庭中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将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点梳理
1.母亲节的由来
-节日起源:母亲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春季节日,现代母亲节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发展历程:从美国的安娜·贾维斯倡导设立母亲节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的节日。
-各国庆祝方式: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母亲节的方式,如赠送康乃馨、制作母亲节卡片等。
2.母亲节在中国
-引入中国:母亲节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庆祝。
-庆祝方式:中国的母亲节庆祝活动包括赠送礼物、写信或打电话表达感激之情、陪伴母亲等。
-文化融合: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中国人也融入了中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