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二单元 +2.3 周而复始的循环 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二单元+2.3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二单元2.3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信息技术课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设计简单的循环程序,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分解问题,并运用算法解决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循环编程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掌握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能够编写简单的循环程序。
②分析实际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可以循环处理的步骤,并设计相应的循环程序。
③能够根据循环程序的需求,合理选择循环控制变量,并正确设置循环的起始、条件判断和结束条件。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循环控制逻辑,包括循环的执行顺序、循环的终止条件以及循环体内的语句执行方式。
②在循环程序中处理数据,例如累加、累乘等操作,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效率。
③在循环结构中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如数组或列表,能够灵活运用循环控制变量进行访问和操作。
④识别并解决循环中的常见问题,如死循环、边界条件错误等,提高程序的健壮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用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循环结构相关教学课件、编程示例代码、在线编程环境
-教学手段:PPT演示、课堂讲解、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周而复始的循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重复执行的任务吗?比如,打扫房间、计算分数等。”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复任务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的概念。
简短介绍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周而复始的循环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定义,包括循环控制语句、循环变量等。
详细介绍循环结构的组成部分,如for循环、while循环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周而复始的循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编程中的典型案例,如计算阶乘、打印星号图案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循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循环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问题设计循环。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周而复始的循环相关的编程问题。
小组内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尝试编写代码解决。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周而复始的循环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描述、解决方案的代码和执行结果。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循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循环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优势。
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一组编程练习,运用周而复始的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2.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周而复始的循环在程序设计中的优缺点。
3.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运用循环。
知识点梳理
1.循环结构的概念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一种基本控制结构,用于重复执行一段代码,直到满足某个条件为止。
-循环结构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读性,减少代码冗余。
2.循环结构的类型
-条件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
-计数循环(for循环)
-循环控制语句(break、continue、return)
3.for循环
-for循环是一种计数循环,它由初始化、条件判断和迭代三个部分组成。
-初始化部分用于设置循环变量的初始值。
-条件判断部分用于确定循环是否继续执行。
-迭代部分用于更新循环变量的值。
4.while循环
-while循环是一种条件循环,它在一个条件为真时重复执行一段代码。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