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本节课选自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难点:
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解决办法:
1.通过注释和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
2.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情感。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表达与自身情感相联系,提高情感共鸣。
4.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知,增强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图片、背景音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多媒体资源。
3.教学工具:准备古诗卡片、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古诗、注释和讨论。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准备笔和纸,方便学生记录心得和进行创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古诗三首”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古诗三首,理解诗意和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中的画面或音乐,引出“古诗三首”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古诗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结合实例如“借景抒情”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掌握古诗的欣赏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古诗三首”的内容,布置创作仿写古诗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古诗书籍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仿写古诗的作业,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推荐的资源,阅读更多的古诗,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和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创作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部收录了唐代诗歌精华的选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诗歌,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宋词三百首》: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阅读宋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宋代的文学气息和审美追求。
-《古诗十九首》:这是汉乐府诗的代表作,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适合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诗经》选读: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学生可以通过选读,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诗歌创作: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古诗,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