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玩具总动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docx
《4玩具总动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玩具总动员》为载体,紧密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玩具的历史、种类及制作方法。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玩具的制作与创新;增强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玩具的可持续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生对玩具制作过程的深入理解;2.学生创新设计玩具的能力培养。
难点:1.学生对传统玩具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项目。
解决办法:1.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讲解,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传统玩具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发挥创意,制作创新玩具;3.举办小讲座,邀请专家或手工爱好者分享经验,提升学生对玩具文化的认识;4.在团队活动中,设立角色分工,引导学生明确各自职责,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玩具总动员》教材,包含相关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收集与玩具历史、种类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课堂展示。
3.实验器材: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等制作玩具的基本材料,确保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玩具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展示一些关于经典玩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玩具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玩具的历史和多样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玩具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玩具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玩具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目的和功能。
详细介绍玩具的组成部分,如结构、材料、设计理念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玩具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玩具案例进行分析,如乐高、芭比娃娃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玩具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玩具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玩具类型进行讨论,如益智玩具、运动玩具等。
小组内讨论该玩具类型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玩具。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玩具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玩具类型的特点、优缺点及推荐理由。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玩具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玩具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玩具在儿童成长和娱乐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玩具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家中玩具,分析其设计理念,并撰写一份玩具评价报告。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玩具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对玩具有了全面的认识。
2.技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了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思维: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玩具设计理念,培养了创新思维。
4.审美鉴赏:通过对经典玩具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从设计、材质、功能等方面评价玩具。
5.环保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玩具的可持续性,增强了环保意识,能够关注玩具的环保材料和制作工艺。
6.文化传承:通过学习玩具的历史,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玩具文化,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
7.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8.语言表达: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9.情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