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件——呼吸道病毒、肠病毒.PPT
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
复习回顾1.病毒的大小、结构、增殖方式。2.病毒的感染方式和感染类型。3.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与抗病毒作用机理。
1.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2.说出麻疹病毒、SARS病毒、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引起的疾病。3.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说出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引起的疾病。5.说出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和目标
定义: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分类: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病毒科:鼻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科种引起的主要疾病正粘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流感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1~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感冒、支气管炎婴儿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小RNA病毒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上感、感冒同上小儿肺炎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virus)简称流感病毒,引起人和动物流行性感冒,人类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堪萨斯州(1918)1918年~1919年“西班牙感冒”2000万死亡
6级甲型H1N1流感2009.4~5月全球发病人数:2万人截止2009.12,死亡人数9000
截至2010年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7万例,死亡病例793例
(一)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约80-120nm;结构主要包括核衣壳和包膜,为单链分片段RNA病毒。结构由内向外可分三层。电镜照片一、生物学性状B2PB1NPRNAM2M1HANA分节段的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
核衣壳螺旋对称,由核糖核蛋白(RNP)构成;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核衣壳外,抗原性稳定,与RNP一起决定病毒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抗体无中和能力;脂蛋白(LP)脂质双层膜。
刺突血凝素(HA)三聚体柱状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用于鉴定病毒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侵入细胞的关键)抗原性:相应抗体,有中和作用神经氨酸酶(NA)四聚体蘑菇状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一个aa的置换就可改变其抗原性,是划分甲型的主要依据。HANA
抗-HA的中和作用:阻止流感病毒感染细胞
(二)复制周期吸附:通过血凝素;穿入:与细胞膜融合RNA合成(转录):单负股RNA为模板,合成单正股RNA;蛋白质合成:单正股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组装成熟释放:核衣壳成为成熟的病毒颗粒。
(二)分型与变异
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是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形式;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即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属量变,易于发生小规模的流感流行;抗原转变(antigenicshift)因HA或NA的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为什么甲型流感易引起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多数哺乳动物均可感染;但带有病毒的禽鸟未必会发病。
(三)培养特性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CPE;血凝试验或红细胞吸附试验可以判定病毒感染与增殖情况。(四)抵抗力不耐热,56℃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在0℃-4℃能存活数周。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病禽传染源传播途径飞沫(主要)、接触感染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
致病过程免疫性中和抗体(抗-HA):SlgA、IgG、IgM;病后对同型有1-2年免疫力,体液免疫为主。
发热、畏寒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头痛腹泻、呕吐(部分病人)流感症状重者继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病毒分离取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抗原检测取呼吸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