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邬国军)25-呼吸道感染病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格林-巴利综合征 1jie * * * HN蛋白,具有HA和NA作用。F蛋白:融合蛋白 * 两种表面刺突:血凝素,溶血素 * *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接种VeroE6等细胞分离病毒,一般在接种后5天出现细胞病变 包膜表面突起形如花冠 SARS-CoV是冠状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病毒, 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我国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 的病原体。 SARS冠状病毒 (SARS coronavirus, SARS-CoV) SARS 发病概况 第一次流行: 2002年11月首发于中国广东省; 翌年2月以香港一家酒店发生集体感染为契机瞬间传播蔓延至世界各地; 同年7月WHO宣布流行终止。 据WHO统计,从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8月7日,SARS病例8465人,死亡919人,死亡率为11%,SARS 病例分布在32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流行:2003年12月~2004年2月,广东省出现了局部小流行,有4例确诊患者。 第三次流行:2004年3月~2004年4月,中国大陆实验室感染造成的小流行,有9例确诊患者,其中1人死亡。新加坡和台湾各出现1例实验室感染,但未造成流行。 1. 形态: 不规则形, 60~220nm 一、生物学性状 SARS冠状病毒的电镜照片 2. 结构 核心:+ssRNA, 不分节段 衣壳: N(nucleocapsid) protein helical symmetry 包膜: 3种糖蛋白 E (envelope) protein: 与病毒组装有关 S (spike) protein: 介导病毒吸附和膜融合 M (membrane) protein: 与病毒出芽有关 传播途径:多途径 呼吸道: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密切接触:分泌物 粪-口等其他途径 1. 流行病学特点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流行特征: 传染性强, 传播快,密闭环境中容易传播, 在医院和家庭出现爆发, 在公共场所爆发少见。 2. 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T>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发热及相关症状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呼吸衰竭。 —— 呼吸系统症状 胸片: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呈网状改变,有时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阴影常为双侧改变,消散吸收较慢。 病毒对肺组织的直接损伤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 CD4+和CD8+T细胞均明显下降 细胞因子 (TNF, IL-6、8、16) 水平明显升高 皮质类固醇可改善肺部炎症 3. 致病机制: 不完全清楚 4. 免疫性 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能够中和病毒,一般感染10天后出现IgM, 12天后出现IgG。 也可产生细胞免疫: CD8+ 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D4+ T细胞——干扰素,细胞因子 三、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BSL-3实验室 核酸检测:RT-PCR (早期、快速诊断最好的方法) 血清学检查:ELISA (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 第4节 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 RV +ssRNA,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刺突有血凝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RV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极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人是RV的唯一宿主,儿童和妊娠期妇女是风疹的易感人群。 孕妇感染会经胎盘、产道等引起胎儿的垂直感染。 1964年,美国发生的风疹大流行导致3万多名孕妇生下了各种畸形儿2万多名。 思考题 1. 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2. 比较流感病毒HA与NA的生物学特性。 3. 试述流感病毒的致病过程和免疫学特点。 4. 简述麻疹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措施。 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