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课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背景,介绍了辽、西夏的建立与民族关系,以及北宋的统治与改革。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多元文化交融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受限于年龄和认知水平,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理解尚浅。本节课涉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生可能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关系较为陌生。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宋代的历史已有一定了解,但对辽、西夏的历史认知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尚需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合作意识,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有待加强。行为习惯上,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但课堂纪律有时需要加强。这些特点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直观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民族意识,以适应本节课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后世有何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如“澶渊之盟”,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因素和影响。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和人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习内容,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3.互动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图片,如契丹服饰、西夏壁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文物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时期?这些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民族政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代历史知识,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与宋代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首先介绍辽、西夏的建立背景和过程,讲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接着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关系,讲解双方在边界、贸易、战争等方面的互动。
-然后讨论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对辽宋关系的影响。
-举例说明:
-以“澶渊之盟”为例,讲解该事件对辽宋关系的具体影响,包括边界划定、岁币制度等。
-通过展示澶渊之盟的签订过程和双方使节的互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情境。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在民族关系方面,辽宋夏金元时期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有何启示?”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如何处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关系、澶渊之盟的影响等。
-强调本节课所学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5.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民族关系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辽史》节选:介绍辽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