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2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修2.docx
高中地理5.2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地理5.2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2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题,通过分析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旨在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人教版选修2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2.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关系。
3.增强学生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及其差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自然地理知识,对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了解。然而,对于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方式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普遍对海洋资源等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科学探究类课程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于通过案例研究和互动讨论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可能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对海洋资源种类和分布的复杂性的理解;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挑战;三是面对可持续发展等伦理问题时可能产生的困惑。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方式。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与不足,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洋资源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增强直观性和吸引力。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视野,获取最新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信息。
3.实地考察模拟:通过模拟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海洋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陆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包括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和海洋化学资源,以及它们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我国东海石油资源的开发、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课堂活动(约20分钟)
实地考察模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地考察模拟,让学生体验从资源勘探到开发利用的整个流程。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海洋资源调查报告,包括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疑问。
5.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撰写一篇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文,并提出个人见解。
7.课堂评价(约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和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结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基本概念。他们能够识别海洋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和海洋化学资源,并了解这些资源的分布特点。此外,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如海底石油开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模拟等活动,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高了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