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3梯形的面积教案新人教版.doc
Page1
梯形的面积
课题
梯形的面积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驾驭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驾驭了肯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肯定的推理实力,充分利用原有的学问探究新知,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说明:
1.运用操作培育探究实力。
在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支配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索探讨: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觉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想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的思维实力、空间感受实力、动手操作实力都得到了熬炼和提高。
2.以学生活动为主,实现师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和概括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选择最佳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创建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拼、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和驾驭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能够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探究实力,同时使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理解并驾驭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前打算
教具打算:PPT课件梯形教具剪刀
学具打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5分钟)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两节课学了哪两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谁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推导的?
2.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挚友,相识吗?(出示梯形)它想让大家帮它求求面积,你们情愿帮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助人为乐的心来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1.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答案:S=ah÷2
二、实践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0分钟)
1.猜想。
老师: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都转化成我们知道的图形计算,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
2.验证。
(1)拿出学具,动手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小结。(强调: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特别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拼的结果可以概括为:随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探讨:
A: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B: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
C: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老师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引导学生重新操作,体会推导过程。
3.延长。
用分割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师:刚才展示的都是拼图的方法,你能用一个梯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可能出现的拼剪状况:
A: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B: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C: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选一种状况进行探讨,其他课后探究。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假如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依据学生的汇报,得出:S=(a+b)×h÷2。
1.学生大胆揣测,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图形的名称。
2.(1)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操作后明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3)视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视察课件演示,规范操作和推理过程。
3.(1)尝试操作,小组探讨沟通推导过程,然后汇报、沟通。
(2)学生按要求完成。
4.在草稿本上写出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cm,高是8.8cm,面积是(66)cm2。
3.计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