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docx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古代两河流域”为主题,通过探究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文明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尊重多元文明,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然而,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知识可能了解较少,对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影响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此较为陌生。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但普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视觉信息的,也有偏好听觉和动手实践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两河流域文明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古代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此外,由于两河流域文明距今较远,学生可能难以与现代社会建立联系,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运用地图、图片等辅助工具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
2.互动地图:使用互动地图软件,让学生参与地图绘制,加深对地理分布的理解。
3.课堂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练习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观看关于两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纪录片,并总结文明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特点”,设计问题如“河流对文明发展有何影响?”“两河流域文明有哪些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城市国家形成等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两河流域文明,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河流域文明的地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农业发展、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如《汉谟拉比法典》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两河流域文明为何衰落?”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知识点。
活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影响,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两河流域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启示的文章。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如推荐阅读《文明的冲突》等书籍。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