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docx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1.2古代两河流域”。内容包括: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及苏美尔文明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过世界古代史,对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有所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特点,加深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素养: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认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及其原因。
2.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尊重并理解古代人类智慧,培养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法治意识。
4.合作能力: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世界古代史有一定了解,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内容掌握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逐渐提高,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尚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的法治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积极互动,能认真完成作业。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学情,本节课将通过生动的案例、互动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巴比伦王国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汉谟拉比法典等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法治意识。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展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相关文献、图片等拓展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设计课堂小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总时长:45分钟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古巴比伦遗址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世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河流域文明为何能成为古代世界的重要文明之一?
2.讲授新课(15分钟)
(1)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5分钟)
-讲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背景、重要国王及其贡献。
-分析古巴比伦王国兴衰的原因。
(2)汉谟拉比法典(5分钟)
-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阐述法典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3)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苏美尔文明(5分钟)
-讲解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特点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介绍苏美尔文明的重要发明和成就。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学生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点,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新教学(10分钟)
(1)角色扮演(5分钟)
-让学生扮演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官,根据汉谟拉比法典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治意识。
(2)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写作能力。
(2)课后阅读推荐(3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背景、兴衰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了解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特点及其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学生认识了苏美尔文明的重要发明和成就,以及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特点。
-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学生运用多媒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