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docx
1.2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河流域的基本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历史时空观念,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
2.培养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史料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特色。
3.强化历史解释能力,探讨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4.增强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交流互鉴。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2.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成就,如农业、文字、法律等。
难点:1.理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解决办法:1.通过地图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明成就。
3.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与互鉴的过程。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两河流域地图、苏美尔人雕塑、汉谟拉比法典等。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或电子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古代文明?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各具特色。
3.教师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代两河流域,探寻其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二、新课讲授
1.地理环境与文明形成
a.教师展示两河流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b.学生描述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教师总结:两河流域地处亚洲西部,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绿洲文明。
c.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两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
d.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地、适中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文明的诞生。
2.苏美尔文明
a.教师展示苏美尔人雕塑,引导学生观察其形象和特点。
b.学生描述苏美尔人的生活方式,教师总结: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以农业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明。
c.教师提问:苏美尔文明有哪些重要成就?
d.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苏美尔文明创造了楔形文字、城市国家、水利工程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比伦文明
a.教师展示汉谟拉比法典,引导学生观察其内容和特点。
b.学生描述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背景,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c.教师提问: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d.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a.教师展示两河流域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交流过程。
b.学生描述两河流域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教师总结:两河流域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互鉴和发展。
c.教师提问: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有哪些贡献?
d.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两河流域文明在农业、文字、法律、建筑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深入了解两河流域文明。
2.撰写一篇关于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影响的短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a.地理环境
b.苏美尔文明
c.巴比伦文明
d.对世界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对两河流域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书籍: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如《两河流域文明史》、《苏美尔与阿卡德》等,以获取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细节。
b.《世界历史地图集》:通过地图集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分布、文明遗址等,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历史感知。
c.《古代两河流域艺术》图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