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288-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docx
医
ICS
11.120
C05
8
团体标准
T/CACM1288—2019
代替ZYYXH/T219—2012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
Clinical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gynecologyinTCMleukorrheadiseases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145
T/CACM1288—2019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ZYYXH/T219—2012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带下病,与ZYYXH/T219—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指南的范围,将“带下病”修改为“带下过多”“带下过少”两部分内容(见第1部分:1、第2部分:1,2012版的1);
——修改了指南病史相关内容,将“妇科术后感染史,外感湿热病史,盆腔炎性疾病史,宫颈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内容修改为“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见第1部分:3.1.1,2012版的3.1.1);
——修改了指南的临床表现,将“带下增多,可伴有色、质、气味异常,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性交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内容修改为“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见第1部分:3.1.2,2012版的3.1.2);
——增加了体征的内容(见第1部分:3.1.3,2012版的3.1.3);
——修改了鉴别诊断的内容,将“带下赤色时应与经间期出血、漏下相鉴别,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应与阴疮、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鉴别,带下呈白色时需与白浊鉴别”修改为“排卵期出血,生殖道肿瘤,泌尿道化脓性感染”(见第1部分:3.2,2012版的3.2);
——修改了证候排列顺序(见第1部分:4.2,2012版的4.2);
——修改了治疗原则(见第1部分:5.1,2012版的5.1);
——修改了“分证论治”中证候的排列顺序,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增加了证据分级和推荐级别(见第1部分:5.2,2012版的5.2);
——删除了口服中成药“金刚藤胶囊、千金止带丸”(见2012版的5.3);
——增加了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对各中成药增加了证据分级和推荐级别(见第1部分:5.3.1);
——增加了外用中成药“百草妇炎清栓、红核妇洁洗液、复方沙棘籽油栓”,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对各中成药增加了证据分级和推荐级别(见第1部分:5.3.2);
——删除了外用中成药“苦参软膏、苦参凝胶、妇科千金凝胶、洁尔阴洗液、甘霖洗剂、苦参洗剂”(见2012版的5.4);
——删除了“体针”(见2012版的5.5.1);
——增加了“预防调护”(见第1部分:6);
——增加了带下过少的内容(见第2部分:带下过少)。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青海省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本指南起草人:魏绍斌、王妍、金哲、赵红、王东梅、丛慧芳、李伟莉、张帆、周忠明、
146
T/CACM1288—2019
孔桂茹、夏敏、王永周、曹亚芳。
本指南于2012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1次修订。
147
T/CACM1288—2019
引言
本指南是一部规范妇科常见病带下病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权威性、约束力及推广应用价值的医疗文件。预期对建立和完善带下病中医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示范性作用。对规范中医妇科的医疗业务和管理工作,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风险发挥重要的作用。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常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症、癥瘕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对此,针对带下病的特点,在2012版指南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殖健康状况已成为中医妇科标准化研究领域共同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由于其辨证论治、个体化及其地域性的特点,使规范化指南的更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已发布的带下病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7年,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均有待根据现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更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