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T_CACM 1260-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docx

发布:2025-04-06约6.6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

11.120

C05

8

团体标准

T/CACM1260—2019

代替ZYYXH/T236—2012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经前期综合征

Clinical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gynecologyinTCMPremenstrualsyndrome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67

T/CACM1260—2019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ZYYXH/T236—2012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经前期综合征,与ZYYXH/T236—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阴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见2012年版的3.1.4.3);

——修改了肝郁气滞证型的主方为逍遥散(见5.2.1和2012年版的5.2.1)。

——删除了“归脾丸”及其适用证型(见2012年版的5.3.6);

——删除了“血府逐胶囊”及其适用证型(见2012年版的5.3.8);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增加了证据分级和推荐级别(见2,3,4,5)。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湖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宁夏中医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参与起草。

本指南起草人:谈珍瑜、崔晓萍、连方、戴海清、崔晓萍、冯亚宏、李伟莉、潘丽贞、李红、马惠荣、蔡昱、游卉。

本指南于2017年2月首次发布,2015年8月第1次修订。

68

T/CACM1260—2019

引言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学科中最具治疗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缺乏标准化是制约中医妇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在继承传统、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应用现代科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具有中医药特色、科学性强、严谨规范、能够在行业内实际应用,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诊断标准及辨证治疗指南,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促进妇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规范和事业的发展。

经前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已发布的经前期综合征标准缺乏有效的推广实施机制和手段,标准实施情况不理想,标准制修订程序有待规范。基于此,开展了经前期综合征指南的修订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指南的文献研究内容,指南的修订工作更加严谨和规范,便于经前期综合征指南的推广实施。

本指南修订的文献研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收集和评价古代、现代文献,收集指南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专科诊疗方案、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等,按照指南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中调查问卷参照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同时,此次修订工作开展了同行一致性评价及质量方法学评价,避免了指南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别造成的阻碍,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指南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可行性。

T/CACM1260—2019

6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经前期综合征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证据分级:|/推荐级别:B)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以躯体、精神和行为改变等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属于中医“月经前后诸证”“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行口糜”等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证据分级:|/推荐级别:B)

该病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常因家庭不和,或工作紧张而诱发,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25~45岁妇女。

3.1.2症状(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

多于经前1~2周出现,经前几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常见症状有紧张、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社交障碍;失眠、嗜睡、眩晕、眼花;厌食、恶心、腹泻;心悸、盗汗、性欲改变;肢体肿胀、乳房胀痛、头痛等。所出现症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至少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症状的轻重有明显个体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3.1.3体征

一般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肢体肿胀或体重增加。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