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2.2 组合第1课时课堂探究说课稿 新人教B版选修2-3.docx

发布:2025-03-30约3.5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2组合第1课时课堂探究说课稿新人教B版选修2-3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2组合第1课时课堂探究说课稿新人教B版选修2-3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B版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中的1.2.2“组合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公式及其计算方法,以及简单的组合应用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组合概念的引入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

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组合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3.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4.强化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路,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重点讲解组合数公式的来源,即C(n,k)=n!/[k!(n-k)!],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b.组合数的计算方法:强调组合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组合数公式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理解组合数公式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将公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解决“从5个不同的水果中选择3个”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是C(5,3)。

b.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区分:难点在于区分组合数和排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计算上的差异。例如,在解决“从5个不同的水果中按顺序选择3个”的问题时,学生可能混淆了组合数和排列数的计算方法。

c.高阶组合问题的解决:难点在于解决涉及多个步骤或复杂条件的组合问题,如“从5个不同的水果中选择3个,并且至少包含一个苹果”。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组合数公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或电子白板、计算器。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平台,用于提供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和在线测试。

-信息化资源:组合数公式推导的动画演示视频、组合问题解决的实际案例库。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水果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组合问题;卡片或小纸条,用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和互动游戏。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组合的概念吗?”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生日派对上选蛋糕、购物时选择商品等。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排列的概念,强调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为引入组合的概念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组合的定义:强调组合不考虑顺序,例如从5个不同的水果中选择3个,不管选择顺序如何,都视为一种组合。

b.推导组合数公式:通过逐步讲解阶乘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C(n,k)=n!/[k!(n-k)!]的来源。

c.讲解组合数的计算方法:介绍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举例说明:

a.通过选择水果的例子,展示如何应用组合数公式计算C(5,3)。

b.使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抽奖、比赛选拔等,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应用。

-互动探究:

a.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组合的概念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b.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加深对组合数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b.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组合问题。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个别学生帮助。

b.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组合数的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组合的更多应用场景。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a.完成教材中与组合相关的问题,包括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

b.搜集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尝试用组合的知识进行解决,并撰写小论文。

c.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6.课后反思与拓展

-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