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doc

发布:2016-05-21约5.7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 1.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 魏源B. 林则徐 C.D. 严复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做过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胡适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年B.900年 C.1920年D.19年 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 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 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126种 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 17.1903年,中国《大公报》:“……该文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清统治B.建立民主共和 C.实行君主立宪D.19.下列与右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20.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21.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当时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22.下列言论,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思想主张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若诏旨一下,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C.“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