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第二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docx
第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二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一、教学内容
第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二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1.认识家庭关系,了解父母对家庭的重要性。
2.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提高亲子关系。
3.探讨家庭责任,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珍惜家庭。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家庭的尊重和责任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感恩父母,培养家庭和谐的情感态度。
3.沟通能力: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提高与父母交流的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4.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增强自我认识,促进个人成长。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家庭观念,对父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责任理解较浅。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家庭生活充满好奇,对父母的爱和付出有一定的感受,但学习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风格以直观和体验为主,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父母有误解或抵触情绪,难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此外,学生在学习沟通技巧时,可能会遇到表达不清、倾听不足等问题,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教学软件或平台,用于展示课件和互动。
3.信息化资源:亲子关系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音频故事。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家庭照片、家庭成员卡片)、角色扮演道具、讨论小组材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家庭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你们和爸爸妈妈之间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展示一些温馨的家庭照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简短介绍家庭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家庭关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定义、组成部分和作用。
过程:
讲解家庭关系的定义,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详细介绍家庭关系的组成部分,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关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关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家庭关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家庭关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和改善家庭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亲子互动环节(15分钟)
目标: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家庭幸福感。
过程:
设计一个小游戏或互动活动,如“亲子心语”或“家庭故事会”,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参与。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7.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家庭关系的定义、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家庭关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珍惜和维护家庭关系。
8.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自己家庭关系的调查报告,包括家庭成员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变化等。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家庭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六、知识点梳理
1.家庭关系的定义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情感交流、情感寄托和亲情维系的重要场所。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