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教学实录1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教学实录1湘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组成、工作方式及其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知识和地图绘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GP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生能够提升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空间认知,以及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GPS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卫星信号接收、时间同步、空间定位等过程。
-掌握GPS系统的组成,包括卫星星座、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
-熟悉GPS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如地形测绘、资源调查、位置服务等。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GPS定位的精度问题,学生需要理解误差来源和影响精度的因素。
-难点在于GPS数据的应用分析,学生需要能够将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
-难点在于GPS技术的跨学科应用,学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GPS在农业中的应用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将GPS数据与作物生长周期结合进行精准施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湘教版必修3中关于GPS及其应用的教材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GPS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如卫星轨道图、GPS定位演示视频等,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GPS接收器、笔记本电脑等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分组讨论区,并准备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PPT,要求学生了解GP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GPS如何实现精确定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定位原理。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预习反馈,确保学生预习到位。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理解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和问题列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GPS定位的实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GPS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误差来源。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GPS定位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际操作。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GPS技术的应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GPS定位过程。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实验中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GPS的核心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强化学生对GPS技术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GPS在地理调查中的应用案例。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案例分析GPS的应用。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包括卫星信号接收、时间同步、空间定位等过程。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学生了解了GPS系统的组成,包括卫星星座、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
2.技能提升:
学生在GPS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能够运用GPS设备进行实地测量,并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打下基础。
3.实践应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活动,将GPS技术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如地形测绘、资源调查、位置服务等。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GPS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某地区的地理特征、评估土地资源等。
4.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