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doc

发布:2023-09-19约1.8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使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从欣赏图片引入 1、教师出示有两张风景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欣赏。 第一张:太小了,我们把它放大些再来欣赏; 第二张:太大了,我们把它缩小些再来欣赏。 2、出示课本插图 说一说:上面的现象你们见过吗?其中那些是把物体放大了,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了? 学生认真观察,并汇报结果。 (2)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让学生理解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长方形,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有不理解可以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组的意见。 (2)教师归纳总结 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这时我们就说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 反之则是缩小。 2、教学例4,出示图形。 先让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答: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规范画图格式。 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利用展台,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展示的学生还要负责给大家讲解你在画图时的思路,并说清楚各条边的变化情况。 师提出问题: 通过展示学生不难发现,“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你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你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独自思考或合作交流,并汇报成果。师总结方法: 方法一:量一量; 方法二:数方格。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形同的地方?有什么 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即时练习。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一画。 过程要求: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知识的迁移,是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 来的。 学生尝试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与图形的放大一样,要求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各边变化的过 程。 提出问题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独立总结,教师把学生发现的规律书写在黑板上) 三、课堂小常识。 教师指出:在计算机上,可以通过鼠标的拖动,把图像灵活地放大或缩小。 在此教师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希望学生们也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好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提醒大家不要沉迷与计算机,更不要迷恋计算机游戏。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四、课堂练习。 1、按2:1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3、拓展训练。 你能画出任意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吗? 五、板书设计 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六、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新增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原长方形到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后,随之发现对应边的比,后到图形的比,然后用规范的语言要求学生阐述出图形如何放大的;同样图形的缩小也沿袭了这一思路。课堂上,我合理灵活应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又是第一次讲这样的优质课,在语言的组织上仍需提高,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让自己早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行家里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