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第五章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章节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提高化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验证,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2.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学会运用化学原理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过程。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硫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学会从化学角度思考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性质差异,包括氧化性和还原性。
-掌握硫及其化合物在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如S、SO2、SO3等物质之间的转化。
-理解反应条件对转化过程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性质判断。例如,如何判断SO2和H2S在不同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难点二:硫及其化合物转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分析。例如,在SO2被氧化成SO3的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具体过程和数目。
-难点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例如,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程度。
-难点四: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例如,如何正确进行滴定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仪器(如滴定管、移液管、试管、烧杯等),实验药品(如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电脑、投影仪、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教学平台,用于资源共享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关视频资料,实验操作步骤的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工业污染导致的酸雨和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硫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问题:酸雨的形成与哪些物质有关?这些物质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引导学生回顾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
**讲授新课(20分钟)**
1.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性质(5分钟)
-讲解S、SO2、SO3等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氧化性和还原性。
-通过实例分析,如SO2与H2S反应生成S,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2.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10分钟)
-讲解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如SO2氧化成SO3的条件和反应方程式。
-通过板书或PPT展示转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价态变化。
3.反应条件对转化过程的影响(5分钟)
-讲解温度、酸碱度等条件对硫及其化合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举例说明,如SO2在酸性条件下比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被氧化。
**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分发实验报告模板,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
-课堂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如计算SO2氧化成SO3所需的理论氧气量。
**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1:SO2和H2S在不同反应中分别作为什么角色?为什么?
-提问2: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SO2是否被氧化成SO3?
-提问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讨论硫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提出问题:如何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发新型环保材料?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和实验操作要点。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45分钟)**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性质(5分钟)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10分钟)
-反应条件对转化过程的影响(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硫(S)的性质:固态非金属元素,易升华,有特殊臭味。
-二氧化硫(SO2)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溶于水形成亚硫酸,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
-三氧化硫(SO3)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溶于水形成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2.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
-硫(S)可以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